〈信鴿〉
埋設在南洋
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
那裡有椰子樹繁密的島嶼
蜿蜒的海濱,以及
海上,土人操櫓的獨木舟……
我忙過土人的懷疑
穿過並列的椰子樹
深入蒼鬱的密林
終於把我底死隱藏在密林的一隅
於是
在第二次激烈的世界大戰中
我悠然地活著
雖然我任過重機槍手
從這個島嶼轉戰到那個島嶼
沐浴過敵機五十厘的散彈
擔當過敵軍射擊的目標
聽過強敵動態的聲勢
但我仍未曾死去
因為我底死早先隱藏在密林的一隅
一直到不義的軍閥投降
我回到了,祖國
我才想起
我底死,我忘記帶了回來
埋設在南洋島嶼的那唯一的我底死
我想總有一天
一定會像信鴿那樣,
帶回一些南方的消息飛來──
〈墓的呼喚〉
墓穴洞口的呻吟聲
因為有思想才失蹤了五十年
沒有死的僵屍
卻友善地向這邊招手招手!
──你我都沒有過錯
沒有兇手
沒有罪的人都能心安理得
§作者簡介§
陳千武(1922-),本名陳武雄,筆名桓夫,南投名間人。十六歲即開始以日文創作新體詩,作品發表於《台灣新民報》、《台灣藝術》等刊物。1942年,陳千武被迫到南洋參與名之為「聖戰」的太平洋戰爭,直到1946年才返回台灣。實際的參戰經驗使陳千武對於自身作為被殖民者的身分有更為深刻的體認與省思,也成為其後寫作小說《獵女犯》的經驗素材。戰後,由於國民政府的語言高壓政策,陳千武一度面臨寫作上的失語挫敗,直到1958年才又重新以中文書寫華語詩。他和林亨泰、錦連、吳瀛濤等人皆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1970年代,和林亨泰等人共同創辦笠詩社,創作不輟至今。〈墓的呼喚〉寫於1950年代,其中對台灣人平白遭受日本統治五十載、戰後卻又得不到祖國善意對待的孤兒處境發不平之言;其詩風真摯冷靜,不重雕琢,白描中見其深刻的批判力道,為白色恐怖年代的蒼白噤聲留下一道佐證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