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常設展區,以12大單元回顧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脈絡,內容分別為:

1.  二二八事件中的麥克風:臺灣廣播電台
      因取締私菸衝突引發全島抗爭的二二八事件,全臺民眾能夠立即響應並快速動員,抗爭人士運用臺灣廣播電臺傳遞消息

     為二二八事件重要關鍵。

 

2.  臺灣人的自治運動
      1920–1930
年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臺灣知識份子掀起一連串的文化、政治及社會運動,早已為二二八事件的訴求埋下伏筆。

 

3.  時代交替
     自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這十年間,臺灣人民歷經兩種政權(日本、國民政府)。歷經二二八

     事件的多數人,歷經兩個時代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兩種身份認同。

 

4.  事件緣起
      1945年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官員貪污舞弊,警察違法亂紀,經濟通貨膨脹,人民失業嚴重,造成民眾對政府相當反感,文化差異再加上語言阻隔,
因素,埋下二二八事件的集體社會情緒。

 

5.  光與詩的劇場
      在光與詩的劇場中,我們將歷史那不可被言述的空白真實以及其稍縱即逝的瞬間性,凝縮於文學詩句的字裡行間,形成

     一條以文字作為表述載體的歷史隧道。

 

6.  二二七緝菸事件
      1947
227日因查緝私菸誤殺市民,進一步爆發成蔓延全島的二二八事件。
 

7.  二二八事件爆發

    埋藏在臺灣社會中對當局不滿的引爆點因此點燃,集體的社會情緒,發展為要求政治改革的力量。

 

8.  事件始末

    二二八事件爆發,抗議民眾透過臺灣廣播電臺將消息傳遍全臺。臺灣各地民眾對當局的反動情緒,如星火燎原無法遏止。 
  

9.受難曲
    二二八事件中,許多臺灣社會精英,不是遇害、入獄就是流亡海外。此番浩劫在臺灣人的心靈上,烙下無可磨滅的傷害,帶來深遠的影響。
 
10.記憶底層
    一整個世代的恐懼,一段無法提及的傷痛。不是被遺忘了;不是不願意提起;而是被深深的壓抑。而這段被壓抑的過去,是受難者及家屬永遠的痛。
 
11.反省與展望
    臺灣自1987年解嚴後,開啟了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透過民間及官方的努力,促成一波波歷史真相的揭露,受難者名譽的平反,官方道歉、立碑、設置紀念館。
 
12.國際人權森林
    各國的歷史有其特殊性,難以類比,但在面對傷痕歷史的態度,及致力於和平及人權的路途上,確有值得借鏡的國度與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