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緣起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前身為「台北放送局」。 1930 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為發展臺灣的廣播事業,於現址成立台北放送局。 1931 年台灣放送協會成立,廣播業務即移交該協會經營。 1945 年二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改為灣廣播公司。 1947 年二二八事件發生,當時的廣播電台扮演著黨政軍各界人士宣傳政令,和民眾代表報告事件處理近況的重要角色。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改為中國廣播公司。 1972 年中廣新建廳舍完成,交還北市政府,成為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辦公廳舍。 1996 年市府基於這棟建築物在二二八事件中的重要地位與歷史意義,選定作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館址。


二、開館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於199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發生50週年時正式開館。本館設立宗旨在求公布史料,安慰受難者家屬,希望透過興建紀念館的方式,讓臺灣人民走出二二八陰影,將苦難提升為進步或再創造的力量,使灣社會重建健康心靈,愛和寬恕得以成為和諧生活的命運共同體,並冀能促進族群的共榮共和,社會、文化的建全發展。


本館設立的原則為:

1.紀念性:藉由對歷史性悲劇的深層省思,重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2.教育性:增進灣民眾及國際友人對歷史事件的認識。

3.參與性:讓民眾在參觀中產生 歷史參與感,進而啟發灣歷史意識,冀能記取歷史教訓,以展望光明燦爛的未來。


本館建館之後,委託灣和平基金會經營館務,2000年6月1日由灣區域發展研究院接手,迄至2002年12月31日止。2003年1月1日起由北市政府文化局直接經營,訂定三項發展目標:

1.二二八事件相關資料之蒐集、保存、展示與研討。

2.灣傳統文化與世界新思潮的接軌。

3.普世人權價值的提倡,希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使二二八紀念館成為全體市民及灣人民引以為傲的場所。


三、第一次常設展更新

2007年起啟動規畫研究報告,委由財團法人新台灣研究基金會執行,此次更新,特別以數位化、教育性作為目標,一方面在既有史料的基礎上,納入這幾年的新增史料,以數位化方式,提供豐富的查閱系統與互動效果,讓民眾能夠從各面向深入瞭解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更新原則乃以台灣為主體呈現二二八受難者主張;以史料呈現史實,不另作主觀論述;尊重參訪者的個別感受與對談。且於2011年2月20日常設展更新工程完工後再次開館。


四、古蹟修復及第二次常設展更新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於2020年5月14日經指定為市定古蹟台北放送局後,文化局開始啟動本館修復再利用計畫及其規劃設計等前置工作,為本館自1930年建立及1987年開館後最重要且具規模的古蹟修復工程,除修復改善古蹟形貌(屋瓦頂、主棟樓梯、二樓露、演奏室)及調整相關空間(特展室、閱覽室)之外,另進行電梯、冷凍空調更新工程。

為因應古蹟修復工程及原常設展示內容設備陳舊,也同步展開本館常設展示先期規劃及接續規劃設計、更新預展等作業,期以在既有史料的基礎上,納入近幾年新增史料,以史料呈現史實;另以視覺化、科技化方式,讓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朋友能夠從各面向深入瞭解二二八事件的歷史,進而讓本館成為北市二二八事件及人權的教育推廣、展示導覽與典藏研究的中心,本館預計於2025年228紀念日更新開館。

紀念館為進行古蹟修復將於2023年3月6日休館,為此館方將於休館前設立線上常設展示3D導覽介面,以及原展場撥放歷史影片和中、英、日文展場導覽語音,避免因休館期間市民朋友及國內外參訪人士無法入館參觀常設展示內容而引憾;此外,館藏豐富的史料文物亦已建置典藏文物史料查詢系統,包括家屬捐贈文物、葛超智檔案、孫亞光史料等館藏文物史料皆可於線上進行查詢與研究。透過前述線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的建置3D導覽與典藏文物史料查詢系統,更可以跨越地域與時間限制,讓更多關心紀念館的各界人士前往線上探訪,瞭解親近二二八歷史。

又,紀念館於休館期間,仍持續推動二二八史蹟導覽與人權講座,更結合文化局申請人權博物館補助白色恐怖時期教育推廣活動,擴大辦理二二八與人權之歷史教育;另推動深耕校園的人權教育研習,將擇定4至6間北市高中職學校,辦理二二八或人權主題巡迴校園展覽,以巡迴展示方式,並配合講座、導覽等活動與學生互動交流。由此,紀念館雖因應古蹟修復而休館,但走出館外,展現更豐沛的教育推廣能量。